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信贷风险管理面临复杂挑战。根据最新统计,截至2025年6月,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达4.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2%,其中医药制造行业贷款违约率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至9%。本文通过ST景峰制药与多家银行的债务纠纷案例,结合行业数据,剖析当前银行业在企业信贷中的风险特征及应对方向。
一、银行信贷违约风险凸显:企业债务逾期规模持续攀升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银行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25年7月披露的数据显示,ST景峰及其子公司累计逾期债务本金达1.56亿元,占公司净资产的190.7%,其中对华夏银行上海分行的单笔逾期金额高达1.17亿元。该笔借款原定于2025年7月到期,涉及房产抵押、股权质押等11项担保措施,但最终因企业资金链断裂未能偿还。
其他金融机构数据亦反映行业风险:中国工商银行贵阳云岩支行自2021年起的逾期债务本金3455万元仍未结清;海南银行海口滨海支行对海南锦瑞制药的贷款自2025年5月逾期,本金达440万元。这一系列案例表明,银行在高负债企业授信中仍面临显著回收压力。
二、银行风控机制待优化:动态评估与数据驱动成关键
ST景峰债务危机暴露了传统银行风险评估的局限性。其2019-2023年累计亏损达23.7亿元,且2023年末净资产转为负值后,部分银行仍通过展期(如华夏银行将贷款期限延长至2025年)维持授信。然而,企业持续恶化的核心财务指标未被及时纳入风控模型——截至2024年底,其资产负债率高达114.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银行业需强化动态数据监测:例如结合实时经营现金流、债务结构变化等多维度指标预警风险。数据显示,ST景峰重整前的扣非净利润连续亏损,但银行在展期决策中未能充分考量这一关键信号。
三、银行与企业共担风险:债务重组模式创新探索
面对违约困境,银行业正转向更灵活的风险处置路径。以ST景峰重整方案为例,通过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每10股转增10股)扩充总股本至17.6亿股,并引入战略投资人接盘股权。其中石药控股以1元/股受让30%股份,德源招商则以1.3元/股参与注资,银行在债务重组中通过债转股、资产处置等方式与企业共担损失。
这一模式折射出银行业务转型趋势:从单纯债权回收转向综合化风险化解。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核销规模同比增长18%,反映出机构正加速推进“以时间换空间”的债务重组策略。
结论:银行业需在风控与支持间寻求平衡
当前银行业面临双重挑战:既要防范存量信贷资产的进一步恶化(如ST景峰案例中逾期金额占净资产超200%),又要支持实体经济复苏。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医药制造行业银行贷款余额同比下降7%,反映机构正收紧高风险领域授信。未来,银行需在动态风控、多元化处置工具开发及产业协同上持续发力,方能在服务实体与控制风险间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