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智能化浪潮推动下,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从传统制造向科技驱动的深刻转型。2025年前8个月数据显示,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已突破776万辆,市场渗透率超六成。与此同时,政策监管与技术创新同步加码,为智能汽车发展构建起更完善的制度框架。工业和信息化部于9月17日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标征求意见稿,正是这一趋势的关键注脚。

  一、2025年汽车政策强化安全基线: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新规落地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汽车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本次标准首次明确划定智能汽车功能的安全边界。文件规定系统仅能在设计运行条件下激活,并针对单车道居中控制、多车道变换及领航辅助等核心场景,提出人机交互、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和数据记录的"三重防护体系"。例如,在驾驶员手部脱离方向盘或视线离开道路时,系统需触发分级预警直至主动退出——这一机制将有效降低因过度依赖技术导致的安全风险。

  二、汽车技术特点与政策环境协同演进:多维度安全保障设计

  新规对智能驾驶系统的实时监测能力提出刚性要求。除基础的物理操作检测外,还强化了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应急响应能力。通过强制配备数据记录装置(DHR),确保事故追溯完整性;信息安全条款则要求构建从云端到车载终端的全链路防护体系。这些技术规范既体现了当前汽车智能化的核心痛点,也预示着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性指引。

  三、2025年汽车产业生态变革:安全标准倒逼技术创新与市场规范化

  截至2025年7月,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新车渗透率已达62.58%,但产品性能参差不齐的问题仍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此次强制性国标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正式建立智能汽车功能的安全准入门槛。数据显示该领域销量同比增长21.31%的背后,是消费者对技术可靠性的迫切需求与行业标准缺失间的矛盾。新政策通过统一安全基线,将加速淘汰低端产能,推动产业链向高价值环节升级。

  四、汽车政策环境前瞻:标准化进程与产业竞争力提升

  专家指出,该标准计划于2026年正式实施,其影响远不止技术层面。一方面倒逼企业加大功能安全(SOTIF)和预期功能安全(ISO 21488)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通过统一测试评价体系,为中国智能汽车参与国际竞争创造制度优势。在新能源与智能化双轮驱动下,政策的精准施策将成为汽车产业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新生态的关键支撑。

  来看,2025年是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关键节点: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政策监管正从鼓励创新转向风险防控与质量把控并重的新阶段。此次安全要求标准的制定,不仅为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发展划定红线,更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的协同推进,为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赛道上建立长期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和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智能汽车将真正实现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引领全球汽车行业变革浪潮。

Copyright © 2025 宇博产业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08123号-1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B2-20250677

在线咨询
400-817-8000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