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中国钟表行业正处于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智能穿戴设备的快速普及与消费偏好的多元化共同塑造着新的竞争生态。全球市场同步增长,技术创新与区域活力为行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一、行业规模持续扩张,全球市场协同增长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钟表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钟表行业零售规模达到1018.2亿元,其中表行业零售规模为998.5亿元。同期,中国钟表消费市场消费额为1303亿元,同比增长10%。展望未来,2024至2030年中国钟表市场总规模预计保持约6%的复合年增长率,到2030年行业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500亿元。全球市场方面,2023年全球腕表市场规模约为650亿美元,2024年全球手表市场销售额达到686.1亿美元。预计2025年全球腕表市场规模将增长至750-800亿美元,到2031年全球手表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39.3亿美元,2024-2031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6.2%。
二、产能优势稳固,出口贸易展现活力
2023年中国钟表产业生产数据显著,钟类产品产量达到6434.58万只,表类产品产量为9032.06万只。在贸易方面,钟表进口量为1175.7万只,出口量达到75460.5万只,显示中国钟表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RCEP框架下,中国对东盟钟表出口额实现年均15.6%的增长,跨境电商独立站贡献出口量的19%,中东地区客单价达到国内市场的2.3倍。
三、智能穿戴设备引领行业变革
智能手表市场表现尤为突出,2025年第一季度儿童智能手表线上销量达到193.8万台,同比增长9.5%,销售额为9.5亿元,同比增长26.7%,均价提升至492元,同比增长15.8%。2024年中国智能手表出货量已登顶全球榜首,预计到2030年,智能手表将占据钟表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智能手环领域,2024年小米和华为两家企业占据中国智能手环市场85%的销量份额。

四、消费结构升级驱动产品创新
2024年价格区间偏好数据显示,5000元以下区间占比20.94%,5000-10000元区间占比35.74%,1-5万元区间占比31.41%,5-10万元区间占比10.83%,10万元以上区间占比1.08%。消费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22-40岁青年成为消费主力,其中2024年25-35岁消费者占比达到52%,较2021年的39%显著提升。技术升级方面,2024年带温湿度显示数字钟占比达到34%,较2021年的18%大幅提升;钛合金表壳应用量年增长率达到18%;3D打印技术使生产效率提升40%。
五、政策规范与可持续发展并进
2025年5月14日,工信部发布《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标征求意见稿,为儿童智能手表市场建立规范。同时,行业领军企业百年灵计划在2025年实现零塑料垃圾目标,体现行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六、区域市场呈现差异化发展特征
主要产区集中在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以及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天津等地。新一线城市如成都、武汉等市场表现突出,年增长率达到18%。文化赋能显著提升产品溢价能力30%以上,到2025年国产知名钟表品牌预计达到35个,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5%,中国钟表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时钟芯片作为电子系统的核心组件,在数字系统中扮演着类似心脏的重要角色,为不同芯片和功能模块提供统一的时序基准。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相关设备对时钟芯片的需求大增。时钟芯片主要种类包括时钟发生器芯片、时钟缓冲芯片、去抖时钟芯片等,主要负责生成、分配和管理电子系统中的时钟信号。在数据处理速率与准确度需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中,时钟系统通常以独立芯片或模块的形式存在,大多采用精度较高的晶体振荡器作为时钟源。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大规模部署,对时钟同步精度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拉动了时钟芯片需求。时钟芯片产业链上游为晶体材料、晶体谐振器等原材料供应,中游为芯片研发、组装、测试等制造环节,下游应用领域包括通信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
综合来看,中国钟表行业在规模增长、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的多重驱动下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智能穿戴设备的快速普及与传统钟表的高端化转型共同推动市场格局演变,而时钟芯片技术的进步为行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未来,随着国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和技术创新不断深化,钟表行业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