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技术博弈加剧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正通过制度性举措巩固战略资源话语权。商务部最新出台的出口管制政策不仅强化了对稀土全产业链技术的管控力度,更将境外生产的关联物项纳入监管范畴,凸显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战略决心。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折射出全球稀土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稀土技术出口全面收紧:重点企业面临合规与创新双重挑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稀土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25年10月9日发布的政策明确将稀土开采至深加工全链条相关技术纳入管制范围,涵盖稀土二次资源回收等前沿领域(管制编码1E902.a)。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境外制造的物项若含有不低于0.1%中国原产关键组件或技术,均需申请出口许可。这一标准精准卡位供应链上游环节,迫使依赖中国技术的海外企业重新评估合作模式。

  二、稀土产业链全球溯源机制启动:价值比例红线划定行业门槛

  新规首次建立"境外生产-中国技术"的价值量化关联规则。数据显示,若使用中国稀土冶炼分离技术在境外生产的物项(如磁材成品),其技术贡献度达0.1%即触发监管。此举将倒逼全球供应链重构,重点企业需在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和跨境合作中建立合规防火墙。

  三、稀土出口管制的差异化策略:人工智能与芯片制造成关键观察区

  政策对半导体产业实施分级管控:针对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或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生产所需设备及材料,采取逐案审批;而紧急医疗等民生领域则获得"白名单"待遇。这种精准施策既保障核心科技发展需求,又防范技术外溢风险。

  四、稀土国际博弈新维度:军事用途与实体清单形成双向约束

  明确禁止向军事用户或受管控名单主体出口的行为规范,标志着中国开始运用"长臂管辖"思维反制关键技术流失。统计显示,2023年全球军用磁材需求占比虽不足8%,但其技术溢出效应显著,此次管制直接封堵了技术军转民的潜在漏洞。

  2025年中国稀土产业政策体系呈现"内控技术链、外扩影响力"的双轮特征。通过建立覆盖设计-生产-服务全周期的技术出口监管网络,并将中国元素嵌入全球供应链价值评估标准,既维护了产业链安全,也为本土重点企业创造了技术研发主导权争夺的战略窗口期。随着管制范围向境外制造环节延伸,未来三年稀土产业竞争或将从资源争夺转向规则制定权的较量。

Copyright © 2025 宇博产业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08123号-1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B2-20250677

在线咨询
400-817-8000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