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随着《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正式实施,智能汽车领域迎来重大变革。新规对屏幕交互方式、能量回收强度、驾驶认证机制等关键技术提出明确要求,推动车载屏幕技术从追求极致科技感转向安全实用性。本文通过解析新规核心条款,揭示屏幕行业在智能驾驶时代的转型方向。

  一、屏幕交互全面受限,实体按键回归成行业标配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屏幕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新规明确要求挡位切换、灯光控制等关键功能必须通过实体按键或拨杆操作,彻底终结屏幕换挡模式。数据显示,某品牌2025年上市的改款车型已恢复实体转向灯拨杆设计。此规定直接针对当前主流车型的全屏交互逻辑,强制车企将安全操作置于屏幕体验之上,标志着智能座舱设计思路的重大转变。

  二、单踏板模式技术边界划定,屏幕能量回收显示迎重构

  新规明确规定松开加速踏板的减速度不得超过0.08g,物理限制了高强度能量回收系统。这一条款直接影响依赖屏幕显示的能量回收比例提示功能,要求车企重新设计驾驶模式切换界面,避免误导驾驶员对车辆动态的判断。数据显示,此项规定将使约60%搭载单踏板模式的车型需要调整屏幕交互逻辑。

  三、隐藏式门把手强制配备机械开关,屏幕控制功能受限

  新规要求隐藏式门把手必须保留物理开关,对屏幕控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新款车型中,78%的电动车型采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新规实施后将推动这类车型增加实体控制部件,形成屏幕操作与物理控制的双保险机制。

  四、生物识别强制认证,屏幕驾驶授权系统升级

  新规规定每次启动车辆需通过人脸识别或密码输入确认驾驶资质,彻底改变单纯依赖钥匙启动的模式。此要求将推动车载屏幕系统集成生物识别模块,预计2025年底前,90%以上新车型将配备具备身份验证功能的智能屏幕系统,实现驾驶权限与屏幕账户的强关联。

  2025年实施的新国标,通过4项核心条款重构了智能汽车与屏幕技术的互动关系。数据显示,新规涉及的实体按键、能量回收、物理控制、生物认证四大领域,将影响超过85%的在售新能源车型技术路线。未来车载屏幕将从单一控制中枢转变为辅助交互界面,安全冗余设计与物理操作保障将成为行业新标准。此次变革不仅重塑了智能座舱技术框架,更标志着汽车智能化发展进入安全与科技并重的新阶段。

Copyright © 2025 宇博产业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08123号-1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B2-20250677

在线咨询
400-817-8000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