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全球公共卫生意识的持续提升和医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医用防护服产业在经历疫情高峰后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作为医疗防护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医用防护服的生产能力、技术标准与市场需求结构均呈现出新的特征。与此同时,与医用防护服紧密相关的一次性手术衣、医护服装及防护材料市场也展现出各自的发展轨迹,共同勾勒出医疗防护领域的整体轮廓。
一、医用防护服行业概况及现状:产能扩张与需求结构趋于稳定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医用防护服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医用防护服行业在标准建设方面起步较早,2003年就已出台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 19082-2003。新冠疫情前,中国医用防护服年产量为428万件,市场消费量与之基本持平,其中医疗用途消费量占比高达86%,约为369万件。从产能布局来看,当时中国医用防护服产能约为15万套/天,而全国医用防护服总日需求量约为15.6万套,其中湖北地区日需求量约10万套,其他地区合计约5.6万套。从企业分布来看,全国拥有医用防护服产品批文总数为48个,涉及43家生产企业,主要集中于华中地区(21家,占48.8%)和华东地区(12家,占27.9%),其中河南省以15家企业成为最主要的生产基地。
疫情后,中国医用防护服产业经历了显著调整。2023年,随着国内疫情趋稳,防护服国内需求下降,部分产能转向海外市场。到2024年,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01.1亿人次,较2023年增加5.6亿人次,医用防护服产量达到650万套,同比上涨8.3%。需求结构方面,医疗用途仍占据主导地位,占比86%,公共事务和医学研究分别占6%和3%。展望未来,到2029年,中国计划建成约1万个中医优势专科,这将为医用防护服市场带来潜在的增量空间。
二、医用防护服关联行业概况及现状:一次性手术衣市场快速增长

与医用防护服紧密相关的一次性手术衣市场呈现出快速扩张态势。2017年,中国一次性手术衣市场规模为49.8亿元,到2019年已增长至约100亿元,2022年进一步攀升至238.4亿元。预计到2029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563.7亿元。从进出口情况看,2019年中国一次性手术衣进口量约65万吨,出口量约72万吨;2020年进口量增至约75万吨,出口量增至约84万吨,显示出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同步增长。
全球医用手术服市场同样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约为124.8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达到182.2亿美元,2024-203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4.29%。中国医护服装市场规模在2023年约为135亿元,为医用防护服提供了协同发展的市场环境。
三、医用防护服材料技术行业概况及现状:创新材料驱动产业升级
医用防护服产业的发展与材料技术进步密不可分。全球生物可降解材料市场2019年规模约为15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约40亿美元,2019-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8.7%。中国生物可降解材料市场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00亿元。在防护材料与技术领域,2025年全球纳米纤维过滤材料市场规模预计达5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5%;熔喷布在医用防护用品应用市场规模预计达3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8%;静电驻极纤维技术在高效过滤材料应用市场规模预计达4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6%;Polypropylene(聚丙烯)基过滤材料在医用防护用品市场规模预计达6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7%。这些创新材料的快速发展为医用防护服性能提升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四、医用防护用品整体行业概况及现状:市场回归理性增长
中国医用防护用品市场规模在2019年约为100亿元,2020年因疫情爆发式增长超过1000亿元,2021年回落至约560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约1500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整体呈现回归理性增长的态势。从产能变化来看,2019年全球口罩产量约1600亿只,其中中国产量约960亿只,占比60%;2020年中国口罩产量达196亿只,为2019年的37倍。防护服产量方面,2020年中国产量达1.6亿件,是2019年的近3倍,充分反映了疫情对医用防护服产能的拉动作用。在销售渠道方面,预计到2025年,实体药店市场份额可能缩水至30%左右,线上渠道有望占据70%以上,这一变化也将影响医用防护服的销售模式。
综合来看,中国医用防护服行业已从疫情时期的爆发式增长阶段转入常态化发展阶段,产能与需求更加匹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未来,随着医疗需求的稳步增长、材料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全球市场格局的变化,医用防护服产业将迎来更加注重质量、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一次性手术衣、医护服装及相关防护材料市场的协同发展,将为医用防护服行业提供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