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二审聚焦人工智能安全治理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迎来关键发展窗口期。随着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即将审议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二审稿,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路径成为政策焦点。数据显示,2025年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公众对人工智能相关条款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共108人次提出162条意见,反映出社会对技术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双重期待。

一、网络安全法修订:为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提供法律框架
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二审稿首次将人工智能安全与发展纳入法律框架,明确了“支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与算法技术研发”的政策导向。这一修订不仅呼应了2021年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逻辑,更通过“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原则,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伦理规范制定及安全监管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例如,草案要求加强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这将直接影响未来3-5年智能芯片、算法模型等核心技术的产业布局方向。
二、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平衡:政策驱动下的投资重点
修正草案提出的“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伦理规范”两大核心措施,直接指向当前产业发展的关键短板。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0亿美元,而中国在算力设施、数据要素流通等领域仍存在结构性缺口。政策明确支持的方向包括:
这些政策信号为投资者指明了方向,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如智能数据中心)和安全服务(如AI风险评估平台)的关注度持续升温。
三、法律责任细化:倒逼产业合规与投资风险管控
修正草案二审稿强化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尤其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与民法典衔接的条款,将深刻影响人工智能企业的合规成本。例如,数据安全法实施后,因算法违规导致的行政处罚案件同比增长200%,反映出企业需在技术研发阶段即嵌入合规设计。对投资者而言,需重点关注企业在数据治理、算法透明度等方面的投入,这将成为未来产业竞争的核心壁垒。
2025年网络安全法修订标志着中国人工智能治理进入“技术发展与安全保障并重”的新阶段。通过法律框架的完善,政策既为智能芯片、行业应用等产业链环节注入确定性,又通过伦理规范和风险监测机制引导资本流向高价值领域。随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深化,产业布局将呈现“核心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升级-场景应用落地”的递进式发展路径,而合规能力将成为企业获取市场溢价的关键竞争力。这一政策导向不仅重塑了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更为全球数字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