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4年底,江苏省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2175万人,占总人口的25.5%,老龄化程度居全国前列。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江苏省通过政策创新、硬件投入和人才培育,构建起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本文结合江苏省典型案例与数据,解析当前养老产业布局及投资方向,为行业提供参考。

一、养老产业布局加速,江苏探索“15分钟服务圈”成效显著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养老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江苏省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为方向,持续完善养老基础设施。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建成500余家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以及8000余家社区助餐点,基本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太仓市通过适老生活体验中心、认知症友好社区建设等创新实践,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覆盖24万户家庭,为居家养老提供硬件支撑。
二、医养结合深化,养老与医疗资源协同优化
江苏省在医养结合领域率先突破,探索“毗邻建设型、深度融合型、辐射延伸型”三种模式。例如,无锡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嵌入公立护理院,建成全省首家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藕塘护理院,解决失能老人就医与养老双重需求。目前,全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规范签约率达96.6%,二级以上老年医院与护理院数量居全国首位,形成“由养设医”“由医办养”的双向融合路径。
三、人才体系创新,破解养老护理职业化瓶颈
养老护理人才短缺长期制约行业发展。江苏省于2023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养老护理职称体系,截至2024年底已有626人获评相应职称。2025年,国家进一步完善“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动护理员职业通道规范化。同时,江苏省通过“专业评估—方案定制—服务上门”全链条模式,聚合评估师、护理员等超1200名专业人员,提升服务标准化水平。
四、银发经济崛起,智慧养老与产业投资双轮驱动
江苏省银发经济潜力显著,19家单位申报建设银发经济特色园区,59个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入选国家推广目录。太仓市适老生活体验中心等项目,通过智能护理床、转移车等产品开发,推动适老化改造与智慧养老结合。2024年数据显示,江苏省老年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达15.87%,较10年前提升4.5个百分点,为“第二次人口红利”释放奠定基础。
五、政策高位推动,养老服务质量跃居全国前列
江苏省将老龄工作委员会升格为省委议事协调机构,由省委副书记直接分管,凸显应对老龄化的战略优先级。2024年江苏省养老服务质量指数达80.10分,居全国第二。通过省级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引入及政策引导,江苏在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社区助餐服务等领域的投资持续加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养老产业生态。
江苏省通过政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育及银发经济开发,构建了全国领先的养老服务体系。其“15分钟服务圈”、医养结合模式及职称体系等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经验。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产业在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产品、医养融合等领域仍具巨大投资空间,江苏模式的持续深化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数据表明,该省已形成政策牵引、市场响应、服务落地的良性循环,为全国养老产业布局提供了示范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