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要让人口能从大都市流向小城镇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记得住乡愁”一句勾起大都市讨生活的异乡人的思绪,也将他们带回到远方的故乡,那记忆中的小城流水人家,那难改的乡音。在中国即将拉开城镇化大幕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农民的城镇化,同时还要让那些在大都市生活的人们能够流向小城镇,让那些为了生活或者为了下一代而留在大都市的异乡人能够回到故乡,回到那难忘的小城镇,生活在难改的乡音之中。
城镇化要优先发展的是小城镇,而不是已具规模的繁华大都市。中国的大城市—北上广等的发展已经出现瓶颈,诸如交通拥堵、水资源缺乏和住房供不应求等“城市病”已经开始降低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但为何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涌入这些大城市?这是因为,这些大城市占据着大量的社会资源。以教育资源为例,北京拥有众多高校,这些高校每年在京招收名额数量远高于其他地区,且录取分数还比较低,这就让北京高中生无形地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仅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就有很多人涌入北京。除了教育之外,大都市还在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存在优势,这些都导致了人口从全国各地涌向大都市。然而,一个城市的发展是有其所能承受的底限,也就是说城市不可能一味地扩张,自然资源也不允许城市不断变大,这时让人口“逆向”流动就十分必要。城镇化的目的是让群众生活得更美好,这种美好不仅是让农民享受城镇生活,还要让大都市居民能够享受小城镇的生活。
城镇化要把社会资源均等化,即不管是大都市还是小城镇的居民都能够享受到一样的教育、一样的医疗卫生和一样的公共服务等。还是以教育为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身处各地孩子受到的教育基本一样,所获得的升学机会也是一样的,这就让其居民不用再为孩子的教育而有目的地选择居住地。在我国,孩子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首要原因,而大城市的教育资源是最为丰富,这就让人口呈现小城镇向二三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向一线城市流动的现象,如果能够将教育资源均等化,那么众多人口就没必要涌入大城市,原来涌入大城市的人口也可以向小城市流动。教育只是众多社会资源中的一项,要将所有社会资源均等化,才能实现人口“逆向”流动。当然,绝对的均等是没有,但也必须追求相对的均等。
城镇化不应该是固态的城镇化,而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城镇化,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不是由农村—小城镇—大城市的单项流动。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村人口市民化,更要让大都市人口能够、也愿意流向小城镇。单一人口流向的城镇化并不是真正成功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