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背景下,9月6日辽宁省沈阳市召开的部省座谈会释放出重要信号。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27.5%左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8万亿元,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40万台套,这些数据成为研判未来五年产业升级的重要坐标。会议聚焦新型工业化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路径,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关键政策风向标。
一、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十五五"规划将重点建立制造业占比保障机制,强化要素供给与产业体系韧性。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预计达16%,其中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投资占比超过38%。通过深化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点线面"协同模式,将有效提升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设备的国产化率。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的战略突破口
会议强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关键领域集中突破。当前我国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专利数量全球领先,但高端芯片自给率不足20%。"十五五"期间将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基础软件生态,推动国家高新区成为创新策源地。预计到2030年,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50EFLOPS,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人工智能重塑产业布局的实践路径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会议提出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与梯度转移机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沈阳已建成国内首个机器人全产业链创新中心,2024年相关产值同比增长27%。未来将通过智能工厂建设、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等措施,提升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至65%以上。
四、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拓展的黄金机遇期
规划明确将加速发展生成式AI、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当前我国已部署超过20个城市级车路协同示范区,自动驾驶渗透率达18%,预计到"十五五"末将突破45%。在信息通信业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基础上,人工智能与5G/6G的融合创新将成为新的增长极。
五、企业培育体系:人工智能生态建设的关键支撑
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梯度培育机制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应用AI技术的比例将超过70%,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6.8%。通过清理拖欠账款、优化融资环境等举措,将进一步激发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创新活力。
来看,此次部省座谈会勾勒出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实施路线图。在保持制造业占比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拓展应用场景边界三大抓手,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将突破4.5万亿元,形成技术-产业-资本良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资本市场应重点关注智能装备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算力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机遇,在战略机遇期实现创新价值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