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经济格局。据国际数据公司最新统计,2024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突破73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36%。在这样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产业布局,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成为观察中国乃至全球AI竞争态势的重要窗口。
一、人工智能驱动产业升级: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优势与数据支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25年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覆盖芯片设计、算法研发、智能终端制造及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区域内聚集了超过1.2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占全国总量近30%,其中深圳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球城市前三。湾区发展专员在近期研讨会上指出,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使AI技术转化效率提升40%,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投资规模突破500亿元。
二、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深港合作的战略布局与数据透视
香港依托国际科创中心定位,在跨境数据流动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新进展。2025年数据显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已吸引超过300个科研项目入驻,其中68%涉及人工智能领域。深圳-香港科技园联合研发的AI医疗影像系统已在大湾区三甲医院部署,诊断准确率较传统模式提升27%。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规划显示,未来三年将投入250亿港元建设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形成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的创新走廊。
三、人工智能应用生态扩展:跨境场景融合下的竞争力评估
在产业协同层面,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智能驾驶测试牌照互认,截至2025年7月已发放跨区域路测许可147张。金融领域,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湾区AI风控系统服务覆盖超8万家企业,不良贷款率较传统模式下降3.2个百分点。统计数据表明,这种跨境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使大湾区在智能终端、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指数达到86.5分,领先亚太地区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而言,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链条创新生态,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了"研发在港澳、转化在深圳、场景在湾区"的协同发展模式。随着河套合作区和新田科技城等重点项目的加速推进,预计到2026年大湾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4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值超3万亿元,为全球AI发展提供区域协同创新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