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回望,过去五年间,中国制造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在规模、结构与质量三方面实现跨越式突破。从全球产业链顶端的“顶天立地”到民生领域的“铺天盖地”,中国制造业不仅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展现出大国制造的硬核实力。
一、规模优势持续夯实: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1.7万亿元,全球贡献率超30%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制造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突破41.7万亿元,较“十四五”初期增长近20%,连续16年稳居全球首位。这一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累计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在工业门类完整性方面,中国继续保持绝对优势:在全球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超九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技术制造年均增速8.7%,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十年领跑
2020年至2024年间,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以年均7.9%和8.7%的速度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表现尤为亮眼——产量从2020年的140万辆跃升至2024年的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十年保持全球第一,并带动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关联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产业基础突破创新:重点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专利数量实现量质齐升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领域,重点制造企业通过持续攻关取得关键进展。截至2025年,已形成百余项行业标准与千余项发明专利,其中船舶制造领域高技术船型占比突破45%,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规模化交付。这些成果显著缓解了核心部件对外依赖问题。
四、重大装备突破:从深空探测到智能终端,“中国智造”重塑产业格局
2025年,中国制造的代表性成果持续涌现:“嫦娥”探月工程完成多轮采样返回,“天和”空间站实现常态化驻留,“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全球用户。同时,CR450动车组以时速600公里刷新陆地交通纪录,“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填补国产空白,彰显高端装备制造能力。
五、民生制造提质增效:智能农机收割效率提升3倍,人形机器人加速产业化
在消费品领域,2025年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已达62.1%。农业装备方面,智能高效联合收割机每分钟可完成600公斤作物收割作业,较传统机型效率提升超300%。服务机器人市场同样实现突破,家用型人形机器人已从技术演示阶段迈向家庭场景应用。
六、制造强国根基稳固:研发投入强度25.7%,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跃居全球首位
当前制造业占GDP比重稳定在25.7%,这一数据背后是数万家企业的持续深耕。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培育1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57家单项冠军企业,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124万件。重点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五年保持6%以上增速。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回望,中国制造完成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跃升的关键一跳。未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驱动下,“中国智造”的全球竞争力将持续提升,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更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