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对经济、社会和安全领域的深远影响,国际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2025年9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以“人工智能和国际和平与安全”为主题召开高级别会议,聚焦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核心议题:如何在竞争中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管控,在政策制定中兼顾公平普惠与全球协作,并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治理体系。此次会议为各国提供了关键对话平台,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一、人工智能国际竞争格局及政策导向分析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赛的核心领域。主要经济体通过差异化战略争夺技术主导权:发达国家依托资本和数据优势加速算法迭代与产业应用;发展中国家则聚焦特定场景的低成本解决方案以实现弯道超车。与此同时,各国政策环境呈现显著分化——部分国家强化出口管制与知识产权保护,试图建立“技术壁垒”;另一些国家则推动开放共享协议,倡导跨区域数据流动与算力协同。
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研发投入已突破1.2万亿美元,但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技术鸿沟持续扩大。会议指出,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虽短期内可增强本国竞争力,但从长远看将阻碍全人类共享技术红利的进程。因此,构建非歧视性的国际创新生态成为共识基础。
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的公平普惠原则实践路径
人工智能发展需以增进人类福祉为核心目标,其伦理价值与社会影响已被纳入多国政策框架。会议强调,技术赋能应优先惠及教育、医疗等公共领域,并通过可解释性算法和透明治理机制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例如,在农业智能化改造中,需确保小农户能平等地获取精准种植技术支持;在就业市场变革中,则要建立再培训体系以缓解结构性失业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反对技术垄断已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导向。多国呼吁打破算力资源的“寡头控制”,通过开源平台与共享协议降低中小企业和新兴市场的参与门槛。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测算,若全球AI算力分配效率提升20%,将带动发展中国家GDP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
三、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
会议明确了人工智能治理的四大原则: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安全可控的技术边界、开放包容的合作机制、协同共治的制度框架。在规则层面,需建立跨国界的数据隐私保护标准与算法责任追溯体系;在执行层面,则要强化联合国在冲突预防中的角色——例如通过AI监测技术预警地区性资源争夺或信息战风险。
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智能向善”倡议,主张将伦理评估嵌入技术研发全周期,并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制定军用人工智能的“红线条码”。此提议与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东盟《数字信任框架》等形成互补,为构建多边治理体系提供了关键支撑。
2025年标志着人工智能从技术竞争迈向全球治理的关键转折点。尽管各国在战略目标上存在差异,但对“以人为本”原则的普遍认同,以及联合国作为主渠道作用的确立,为破解技术霸权与安全风险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唯有通过政策协同、资源互通和伦理共识的深度整合,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